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降者众多

原本驻扎在蚌埠边上,领有水军战船二万人的钱明忠。

率领战船沿江东下,来到了运河内的一座渡口停下,重新建造水寨,搭建帐篷。

与此同时,他也派人打探前方消息,与关系好的将军互相联络,观望局势。

冷风呼呼吹着,水寨内的旌旗,猎猎作响。

中军大帐内。

钱明忠得知了六合、滁州相继被攻破,守将战死,不由的沉默许久。

他驻扎在蚌埠城外的时候,与二城将军都有书信、公文往来。

汉军渡河,不过十日。

二城陷落,守将战死。

局势已经大大不同。

“哎。”钱明忠长叹了一声,满脸悲凉的对站在自己面前的心腹,刘德盛说道:“德盛。皇楚国祚,将要终结了。”

刘德盛沉默片刻后,拱手问道:“将军,我们该何去何从?”

“我不能做个叛贼,更何况我家小还在南方。”

“我要回去长江,回到南京。”

钱明忠说道。

“将军忠心,但我恐怕会有很多军官、战兵会逃跑,甚至是将领成建制叛逃。”刘德盛说道。

“不用管了。亡国之时,各奔东西吧。”

钱明忠摆了摆手,说道。

“是。”刘德盛点了点头。

然后,钱明忠便把六合、滁州陷落消息以及自己要回军南京的命令,传达了下去。

造成了军中动荡。

但是表面上,军队还维持团结。各将指挥自己麾下的战兵,收拾营帐,搬运粮草,准备出发。

水军的好处,是可以日夜赶路。

晚上。

星光璀璨,明月当空。

钱明忠的水军,沿着运河,往扬州方向而去。舟船绵延不绝。

早上,河面上笼罩着淡淡的薄雾。

钱明忠起了一个大早,洗漱吃饭后,走到了甲板上,看向南方。

雾气渐渐散去,河面上很荒凉。

没有一艘商船。

这里可是运河啊,扬州就在前方。

正所谓。腰缠十万贯,骑鹤下扬州。

现在两军交战,扬州一带竟然衰败成了这个样子。

钱明忠左手握着腰间刀柄,心中充满了悲凉。

“嗖嗖嗖!!!!”就在这时,一艘战船以极快的速度,靠近了钱明忠的旗舰。

两船接近之后,战兵用粗大的绳子,连接二船后拉进。

一名军官登上了旗舰,对钱明忠弯腰行礼道:“将军。小人刚才清点了一下,战船少了十二艘。”

钱明忠神色平静,说道:“人各有志,不必管了。”

“是。”军官闻言惊愕,仔细看了看钱明忠的脸色之后,躬身应是,转身回去了自己的船只。

白天战兵不敢光明正大脱离大队人马。

但一到晚上,钱明忠的水军就少了十二艘战船。

他这一路南下,先到达扬州,再进入了长江。等钱明忠率部到达南京附近渡口的时候。

二万精锐水军,只剩下了一万出头。

逃亡者过半。

到是将军们,或因为忠诚,或因为家眷在南京,而没有一个人逃亡的。

钱明忠的情况,只是江淮上的一个缩影。

包括淮安城在内。

整个江淮防线上的重城、水军,都有不同情况的战兵逃散。

主将无法禁止。

人心已经没了。

王气已经散了。

而这些逃散的兵马,很多都是成群结队,前往六合、滁州,投降汉军,少数流落民间,成了贼寇。

滁州。

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
吴年原本是打算等征服整个江淮,才给陈耀宗新成立的万户,补足兵马。

既然这些楚军大批量的来到滁州投降,他就顺势让陈耀宗收编了。

这些楚军战兵原本就是精锐,现在楚国已经在灭亡前夕。

他们投降的相当坦诚,没有几个心怀鬼胎的。因而收编与训练的工作,进行的十分顺利。

下午。

吴年乘坐銮舆,在左右的随从下,观看了陈耀宗练兵后,回到了滁州城。

陈耀宗的能力很强,兵练的非常好。

他非常满意,赐给了陈耀宗金银财宝,也犒赏战兵。

回到行宫之后,吴年带着近臣们来到了书房坐下。他抬头对众人说道:“现在江淮各城的楚军都衰弱了。”

“是时候席卷江淮了。”

顿了顿,他对北条氏政道:“传令去六合,让刘云长守城,继续练兵。其余兵马,直扑和县。”

“传令王贵、张声、卫破虏、京极道三。”

“让陈耀宗守备滁州城。”

“他们随我一起,回去蚌埠。”

“来个回马枪,先吞蚌埠,后灭合肥。”

“是。”北条氏政躬身行礼,声音洪亮。

虽说好马不吃回头草。

但今个儿,吴年就是吃了。

次日一早。

汉军调兵遣将。

陈耀宗率部进入滁州,接管防务。吴年率领四个万户马步军,沿着大道北上。

这日上午。

汉军顺利来到了蚌埠城外。

加上原本负责锁城的四个万户马步军,足足有八个万马步军,把蚌埠城团团围住。

吴年进入中军大帐坐下,抬头看向面前文武,说道:“王思远也算是一条汉子,就这么死在蚌埠,实在是可惜。”

“李矿。你去城中劝降,就说这是最后一次了。”

“明天寡人就攻城。”

在这样的局势下,吴年派遣了许多批的人入城劝降。蚌埠将军王思远,都咬牙没投降。

“是。”学士李矿站了出来,躬身行礼后,转身离开了。

过了许久后,他折返了回来。

王思远不肯投降。

吴年虽然可惜,但也没有再说什么。

他下令全军,养精蓄锐。

明日擂鼓攻城。

但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
当夜。城中就叛乱四起,乱兵杀了王思远,拿着首级来向吴年投降。

吴年口头抚恤,当夜没有入城。

次日一早。吴年率领军队进入蚌埠城,并处理降兵一事。

还有论功行赏。

虽然事情做的不地道,但叛乱的人都是有功的。

当然。吴年也照旧,把王思远厚葬了。

至此。

江淮防线的三条进攻路线,东西中。

中路已经被吴年打通了。汉军的粮草辎重,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补充。

与此同时,和县也传来好消息。

汉军攻破城池,兵锋到达采石了。

吴年的目光,转向了西方重城。

合肥。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