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3章 议和
随着一场寒冷而漫长的细雨遍洒襄樊大地,树叶凋落,野草枯黄,天气变得越来越冷。
历时长达半年的东征战役,终于宣告结束。
这场战役的结果,汉大获全胜,吴徒劳无功,魏则一败涂地。
经此一败,魏国丢失了首都洛阳和京畿重地河东、河内、河南三郡,以及富饶的南阳地区和襄樊重镇。
然而,幽州、冀州、并州、青州、徐州、兖州、豫州,乃至淮南地区一部分扬州,仍在魏国的控制范围之内,天下十三州,曹魏仍有七个半,纸面上的掌握的土地和人口,依旧是三国最强。
除了丢失的土地之外,另有一个数字,更为触目惊心——这一战总共被歼灭和俘虏的士兵,竟超过十五万人之数,曹真、司马懿的两大军团,几乎是全军覆没,还搭上了孙礼和王肃率领的两万河北援军。
土地没了,尚可想办法夺回,士兵没了,那就是没了。
对于一个靠武力统治的古代割据政权来说,十万大军的损失,绝对是伤筋动骨,甚至说是灭顶之灾也不为过。
甭说魏国只是一个割据政权,就是一统天下的强汉盛唐,恐怕也难以承受十万大军的损失。
所以,在战败之后,虽然汉军并未有进一步的进军动作,但曹魏上下已经是一片人心惶惶。
朝廷大员更替频繁,有如儿戏,国中州郡盗贼四起,农田荒芜,北方的鲜卑人和辽东的公孙氏也都蠢蠢欲动,屡犯边境。
这可是亡国之兆啊!
这些日子,每到黄昏时分,曹叡就喜欢呆在邺城的旧魏王宫高阁之上,望着宫墙外昔日曹操修筑的铜雀高台在夕阳下巍峨矗立,昔日的光辉荣耀,今已成昨日黄花,倍觉伤感。
陈群、孙资、刘放等亲近重臣,这些日子也忙得不可开交,他们组织了各路兵马,前来邺城驻防,拱卫都城,害怕诸葛亮随时会趁胜追击,出兵邺城,直捣黄龙。
甚至,在得知曹休在寿春病死军前之后,朝廷群臣一度激烈讨论,想要放弃淮南地区,收缩疆土,以讨好东吴,并与之联合起来,共同抵御日益强大的汉国。
十月中旬,在曹休的灵柩抵达邺城安葬的同时,司马懿率领两万余人回到邺城。
与他一同回来的这两万余人,只有少量的军队,其中主要是从洛阳和南阳地区撤军时带走的那批达官显贵,以及他们的万余家眷和仆从。
这些人,或是宗室旁支贵戚,或是高官眷属,或是经学名流,或是大族豪富,他们虽然不直接掌握太大的权力,但凭着人数众多,财力雄厚,社会影响力大,更与曹氏政权盘根错节,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,成为了曹魏政权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。
一路上,司马懿对这批人照顾有加,逃难路上,一路走走停停,充分照顾到了老人和妇孺的感受,所以并不辛苦。
自许昌东至陈郡,谯县,再北上梁国,定陶,自濮阳渡过黄河,再到邺城,一路虽是逃难,但硬是给逃出了旅游的感觉来。
在这段路途上,人们对司马懿的印象,也是愈来愈好。
掌军者,就不能是兵痞出身,必须是像司马公这样文雅的士大夫出身,才能充分照顾到士族的感受,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。
抵达邺城之后,正是在这些人的鼎力支持之下,司马懿虽然以败军之将回朝,但依旧被曹叡敬重有加,任命为大司马,加侍中,都督中外诸军事。
曹叡这份任命,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,曹休死了,曹真完了,曹家仅剩的两位柱石之臣已经崩塌,想要让江山稳固,就必须马上寻找新的柱石,哪怕他们不姓曹不姓夏侯,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司马懿升任大司马后,俨然已经成为曹魏朝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号人物,以一外姓身份,执掌魏国的军事大权,这在曹魏历史上,还是绝无仅有的,所以隐隐还要压倒录尚书事的陈群一头。
至于司马懿的失败,人们自然会为之找补。
丢了南阳,不是打不过,那是为了拱卫都城洛阳,丢了洛阳,也不打不过,那是奉了朝廷的退军之令。丢失洛阳的责任,那得算到曹真的头上,还有他那个给汉军带路的儿子曹爽。
至于巩县之惨败,那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,胜败乃兵家常事。
而司马懿虽败了,但败的也十分稳健,关键时刻,还将他们这帮达官显贵全都保全下来,并安全带回邺城。
别小看这帮人,他们不辞辛苦辗转千里,也要来到邺城,可见他们才是真正对曹家忠心耿耿的人,曹魏想要击败汉国,重新崛起,就必须依靠这帮人的力量。
冬十一月,新任的大司马司马懿,受诸葛亮的邀请,不顾群臣反对,亲自南下河内,在淇水之畔的朝歌与诸葛亮会面。
二国达成新的和平条约,在汉国河东、魏国并州之间,以界山、霍山为界;在汉国河内郡、魏国魏郡之间,以淇水为界;在河南,东以荥阳为界,南以阳城山脉为界;在南阳,则以鲁阳,叶县为界。
这样的条件,对于战胜国大汉来讲,已经是相当的宽厚了,本质上是诸葛亮一心与民休息,不愿短期内再起冲突的原因。
但反过来,对于魏国来说,这场谈判的结果则如同一场胜利。
诸葛亮罢兵休战,邺城危机解除,国土也并未进一步沦丧。
还有比这更好的条件了吗?
谈判之后,司马懿回到邺城,受到了曹叡破格出城迎接,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。
而在这场仪式之后,司马懿的声望,也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,在这个国家危机四伏的时刻,司马懿俨然已经成为魏国朝野上下公认的镇国柱石。
以田豫为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,加振威将军,领并州刺史,镇晋阳,以防汉军自河东北上进犯。
以牵招为假节护鲜卑中郎将,领幽州刺史,镇蓟县,以防鲜卑乌桓以及辽东公孙氏入侵。
以满宠为征西大将军,领兖州刺史,镇濮阳,下辖毋丘俭镇陈留,以提防汉国。
以王凌为征南将军,领豫州刺史,镇许昌,协助满宠,以提防汉国。
以王凌的部将,青州刺史别驾王基为镇南将军,镇寿春,以提防吴国。
而司马懿则自领冀州刺史,镇皇都邺城。
一通安排之后,魏国的主力屯兵方向,已经从南边转移到了西边。
本来十分重要且硕果仅存的扬州都督区在曹休死后,直接被司马懿分化为满宠和王凌两部,各领一州,并都将枪头调转向西,对准了汉国。
至于和东吴的关系,经过一番秘密且友好的协商之后,二国很快便握手言和,成功达成和解。
汉国的迅猛崛起,让吴魏二国颇感唇亡齿寒,选择了抱团取暖,苟合一起,这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天下大势。
而趁着与诸葛亮,孙权都达成了和平协议,司马懿也开始谋划一件大事。
那便是远征辽东,解决公孙氏的威胁。
在司马懿看来,公孙氏本身并不足惧,此战几乎是必胜。司马懿更想要的,是通过一场胜利,来收拾散落的人心,鼓舞低落的士气。
还有一份私心,便是通过此战,重新拉拢一帮武将,为己所用。
洛阳战败之后,司马懿本来悉心培养的部队,已经几乎全部丧尽,最终收拢残兵,重新回到邺城的,仅有三四万人。
而满宠继承了曹休的扬州都督区,手握十余万大军。虽然司马懿已经通过重新划分辖区,将这十万大军分化为满宠和王凌两部。
但司马懿想要的,是对这支军队真正的控制权,尤其是满宠所部,皆为曹休当年的精锐。
或许远征辽东一战,正是达成此目的的大好契机!
……
洛阳。
一个晴朗的冬日早晨,皇帝刘禅的车驾自西门驶入,经白马寺入洛阳城。
百姓夹道欢迎,现场欢腾一片,气氛极为热烈。
城中的宫室殿宇,也已经修缮完毕,虽然不及之前的曹魏太极殿豪华气派,但也是别具风格,让人耳目一新。
接着,刘禅登上北邙山,祭拜了东汉诸皇陵。
虽然这些皇陵早已在当年被董卓派吕布盗掘一空,只剩一个空壳子了,但拜祭的行为,本来就是宣誓天命,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,所以也无伤大雅。
最后,刘禅在新的皇宫大殿之上,召集群臣,举行隆重的典礼。
典礼之上,刘禅拿出诸葛亮早已给他拟定好的本子,开始大声朗读,宣布多项大事,并为此次东征的有功之臣进行封赏。
这大事的议定,以及封赏的名单,虽然是丞相府早就定好的,但这活儿,必须得刘禅这个皇帝亲自来干。
国都依旧定于长安,但以洛阳为东都陪都,二都并举。
新设荆州刺史部,下辖南阳郡、南乡郡、襄阳郡、江夏郡(原魏占区)、上庸郡五郡。
撤销上庸都督区,并将原属于上庸都督孟达管辖的西城郡,上庸郡,新城三郡合并为上庸郡,以孟达为上庸太守,归入荆州刺史部。
以周默为卫将军,领荆州刺史,镇宛城。
其他新得领土,包括弘农郡,河南郡,河内郡,河东郡四个郡,则一并归入司隶校尉部。
再加上关中平原的冯翊、扶风、京兆三郡,至此,大汉国的核心地盘司隶校尉部,终于恢复到了董卓之乱前的状态。
以赵云为大将军,领司隶校尉,镇洛阳。
为魏延为骠骑将军,领凉州刺史如故。
以吴懿为车骑将军,领益州刺史如故。
以关兴为前将军,一如其父当年官职。
以吴班为左将军,领此外戚专任的特殊之职。
以文聘为右将军,以表彰降将,取代在洛阳之战中意外战死的前任右将军高翔。
以张嶷为后将军,取代清谈无为的功勋老臣刘琰。
其余四征、四镇、杂号将军、偏将军、裨将军、中郎将、都尉、校尉、部曲长、屯长等等一应军阶,各有升迁。
按道理来说,吴懿吴班兄弟,在东征之战中,曾遭败绩,一度让诸葛亮大军陷入极为被动的状态。
但此番却依旧升官,不免让不明真相的人们议论纷纷,觉得诸葛亮还是迫于其吴氏外戚的身份,这碗水没有端的太平。
但官职和将衔本身,只是表面现象,其中权力大小的真正变化,却是暗藏玄机。
借着此次加官进爵,诸葛亮推行了一项新的制度。
便是将军政二权逐步分家。
过去,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,可以说就是一个军政府,军队首领到了地方上,也是刺史、太守,上马治兵,下马治民。
理论上,军人当政,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案,但却是最适合乱世的方案。
想当年,十八路诸侯讨董,董卓还没啥事儿,却讨出了遍地军阀。
没有办法,在天下大乱,周围都是潜在敌人的情况下,想要守住国土,哪怕你只是个县令,你手里首先也得有军队,才能让这个县令的位子名副其实。
蜀汉和曹魏还好一些,不管军队实际听谁指挥,但理论上还是归国家所有,粮饷也主要由国家供给。
东吴就玩的更加彻底,直接是部曲私兵制,军队由孙权直接授权,或奖赏赠送,成为各将领的私人财产。
诸葛亮规定,除了特殊的军事都督区实行军政一体之外,其余所有郡县,刺史、太守一律不再掌有军权而只有治权,仅可按治区人口比例保留少量的军队以维持基本治安。
这些负责维持治安的军队,也划入地方官府,而不再有统一的军人编制以及额外待遇。
而所有军事都督区的长官,则不归地方任何节制,只听朝廷的统一调遣。
这些特殊的军事都督区分别是:
庲降都督李恢,镇建宁,防止南蛮作乱。
江州都督李严,镇永安,防止东吴觊觎蜀地。
凉州都督魏延,这个比较特殊,镇守西北地区的广袤领土,防止鲜卑诸胡扰我商路,犯我疆界。
襄樊都督文聘,镇襄阳,防止东吴来犯。
河南都督关兴,镇虎牢,防止曹魏兖州之敌。
南阳都督王平,镇鲁阳,防止曹魏豫州之敌。
河东都督陈式,镇霍县,防止曹魏并州之敌。
河内都督张嶷,镇朝歌,防止曹魏冀州之敌。
赵云为司隶校尉执掌中央军,则不计于内。
这样一改,比如文聘和王平,都是荆州地区的都督,但他们却直属于朝廷,并不再归荆州刺史周默直接调遣了。
对于周默来说,这倒没太所谓,权力对他而言,不过是用来办事的工具,况且他两世为人,心中怀有更加伟大的理想,很多事情早已看淡,早就不是个贪恋权势的人。
但对于益州刺史国舅吴懿来说,却是犹如一道惊雷,劈在头上。
表面上,他还是益州刺史,威震西南,权势滔天。但实际上,不光南中和江州不再归他治下,而且更重要的是,想当这个益州刺史,就必须要交出军队。
然而……
原新城太守,现新城令申仪非常识相,率先交出了军队。
原上庸都督,现上庸太守孟达很快也主动交出了军队。
大势所趋之下,车骑将军的高帽也戴了过来,吴懿也不得不随大流,交出了自己大部分的嫡系军队。毕竟你统领一个大后方益州,手里却握着这么多军队,也不太能说得过去。
这些军队,一部分按照吴懿的要求,给了他的族弟吴班统领,成为洛阳北军的一部分,其余大部分则全部打散编制,分配给了各地的都督区。
吴懿交兵事件,意味着从此之后,大汉国境内,所有的军队都是国家军队,只听朝廷统一调遣,而不再有任何意义上的私兵领地。
对于国家来说,在将来对抗魏、吴的战争中,能够更加如臂使指。
而对于百姓来说,也不用再被本地庞大的军队无限榨取,也是善莫大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