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代价

第四章代价

佟淑华和陈再旺离婚了,姥姥和小志刚搬进原来公婆住的老屋里,小志刚问姥姥:“我们怎么不和我爹住在一起了?”姥姥说:“你太老都不在了,房子总没有人住不行啊。”陈再旺一个人住在新房里。关于以后的生活,佟淑华早有安排,临走的时候对娘说:“我不在时,您和志刚生活没问题,可是他爸的吃饭是个问题,所以他要是愿意过来和你们一起吃,就让他过来,就和一家人一样,别让孩子知道我们离婚的事儿,至于钱他愿意交就交点儿,您也别强求,我们经济上能承受得起。”所以,佟淑华走了之后,每天早晨,小志刚还是照样去喊他爹吃饭,吃完饭陈再旺去学校上课。

一晃几年过去了,小志刚已经八岁,上二年级了,妹妹小丽也六岁了,今年暑假也该上学了。志刚就在本村爸爸的学校里念书,虽然娘不经常回来,可是吃的、用的都比一般的孩子强,从老师到校长,都知道陈志刚的娘是大官儿,现在已经是K市的市委副书记了,虽然爹不着调,可是娘厉害啊,老师们对陈志刚也都特别关照。可是两年前,刚上学没几天,志刚放学回家,对姥姥说:“姥姥,我们班的同学都说我娘和我爹离婚了,是真的吗?”“他们瞎说,别听他们的,离婚了,你爹还天天在咱家吃饭?”可是,有一次周日不上课,志刚叫爹吃饭,叫了半天,爹才出来,好像还听见二年级的王老师说话,后来王老师也从屋里出来,走了。小丽问爹:“王老师怎么也住我们家?”陈再旺对孩子说:“她没住我们家,她来找我有事儿。”吃完饭,陈再旺走了,志刚对姥姥小声说:“我刚才叫我爹吃饭,听见屋里有王老师说话,后来我看见她从屋里出来,我问我爹:王老师怎么住我们家里,我爹说,他没住我们家,我不信。”姥姥心里说:这个孩子心眼儿可真不少啊。

后来随着志刚的一天天长大,他发现娘每次回来,都不去爹的屋里,也不和爹说话,就是说话也不像一家人,而且总是跟自己和姥姥睡在一起,他终于明白了,娘和爹是真的离婚了,只是他不明白,为啥离婚了,爹还和我们在一起吃饭。自从志刚知道爹娘离婚之后,爹从来没管过自己,娘还经常不回家,心里渐渐地产生了一种孤独感,虽然每天有姥姥照顾自己,可是还是觉得自己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,每天回到家里,就是姥姥和妹妹,有的作业不会,姥姥也不明白,他也不愿意到爹的屋里去问爹,因为他发现爹的屋里经常有不认识的阿姨,渐渐地志刚开始对学习不感兴趣,学习成绩开始下滑。

九五年元旦,志刚上三年级的时候,陈再旺又二次结婚,从此爹再也不过来吃饭了。每天吃饭、睡觉就是自己、妹妹和姥姥三个人。今年春节初二,没想到淑华和大伟,淑娟一家三口都回家过年来了,这是这些年头一次都回来过年,人多就热闹,特有年味儿,而且淑娟还带来了一个比志刚小的小弟弟,平时沉寂的家里,顿时热闹了起来。

可是,春节一过,大人们各奔东西,家里又剩下了志刚、小丽和姥姥一老两小。在走之前,淑娟偶然发现志刚的寒假作业,有不少没完成的,就告诉了淑华:“姐,志刚的学习有问题啊!她爸不管她呀?”“她爸能把自己管好就不错了。”“那志刚谁管呀?”“咱娘只能管他们吃住,现在我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管这两个孩子,我知道这两个孩子早晚是问题,现在又没有办法,陈再旺又结婚了,将来他能把自己的孩子老婆照顾好就不错了,他哪还能管这两个孩子。”

几天之后,节过完了,大人们都走了,这个家里又安静了下来。在志刚上三年级的时候,小丽也上一年级了,这个继母又给他们生了一个小弟弟,爹的家里倒是来了生机,小孩儿的奶奶和爷爷也过来了,可是他们也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呀,怎么就不愿意理我们呢,可是陈再旺一有事儿就喊志刚和小丽过去,这两个孩子成了小支使。

1995年九月,老书记到点,退到二线,佟副书记主持工作,成了K市的第一位年轻的女书记,也是从这年开始,K市这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,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

周书记是五十年代解放初期国家培养起来的干部,因为家里穷,只上了中学二年级,文化底子薄,后来是边工作边上夜校,补上的文化课,周书记年轻时是房管局的木匠,因为肯干、聪明,后来遇上了伯乐,一步步地被培养成干部,逐渐走上领导岗位。一晃,几十年过去了,周书记对淑华说:“经验不等于知识,因为自己读的书太少,没有受过系统教育,知识不够用,问题来了,发现滞后,然后就是解决处理不及时,这些都是因为知识不够造成的,知识水平不够,眼光就不够高远,看问题、办事情就缺乏长期、科学的规划,现在国家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,不能总是摸着石头过河了,这样要误事儿的,现在好了,妳们这一代精英上来了,我也该退了。”淑华激动地握着老书记的手说:“我感谢您对我的信任和栽培,我虽然有些技术知识,可是经验没有呀,还得您扶一程啊,再说有些工作我没做过,也得从头儿开始,总觉得力不从心,今后还得随时向您请教。”

1997年八月,三十五岁的佟淑华,终于收获了她们爱情的结晶,她们的大儿子出世,爷爷给大孙子取名钱沿,寓意:孙子继续沿着爷爷和爸爸的路往前走。前几年郑老师退休后一直被学校返聘,就等着抱孙子,这年初钱老师也退了,他婉言拒绝了学校的继续返聘,一起到K市看孙子来了,孩子生了就要落户口,淑华问大伟:“孩子的户口落在哪儿?”大伟说:“当然落在BJ啦,三年后上幼儿园,将来上学,都得在BJ,而且BJ咱还有房子,他爷爷奶奶也都退休了,没问题。”

一家一本难念的经,1999年,钱沿两岁的时候,志刚小学毕业,淑华对儿子说:“中学无论如何都得上,你想工作,人家谁要一个小学生啊。”没办法,不愿意念书的陈志刚,也上了中学,三年后,志刚初中毕业,问题又来了,不想上高中,考大学就没门儿,妈妈又不肯利用手中的权力走后门儿,怎么办?还是继父想了个办法,大伟对淑华说:“中国农业将来的出路还得走机械化大生产的路子,不如让他学一门儿技术。”于是志刚上了农业技术学校,两年后,到2004年,十八岁的陈志刚真的成了一名农业机械手,不仅会开拖拉机、联合收割机,自己还能修理,就算有了饭碗,虽不成大器,总算能自食其力了。待续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